推動科創與人才培養“雙向奔赴”
http://www.www.rl518.com2025年06月11日 09:28教育裝備網
■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科技自主創新帶動作用,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
■推動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共治
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針對當前學科專業設置滯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足等現實問題,要從動態學科調整、實戰能力鍛造、創新生態重構等方面入手,打通教育供給端與科技需求端的堵點,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的良性互動。
以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當下,源頭創新人才較為稀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需求存在一定脫節,人才培養“自主”能力短板仍然突出。基于此,需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針對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領域,依托國家實驗室等先進平臺開設“科研定制班”,推動產教融合和實訓基地建設,實現學科設置與科技攻關需求同步迭代。此外,要依托國家大數據平臺,建立動態化人才培養調控體系,實時監測重點產業人才供需缺口,精準聚焦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的人才需求,優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合作模式,打通人才培養全鏈條,以校企共建孵化器、聯合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新載體,提升各類拔尖創新人才的活力。
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就業結構升級,對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求日益增長。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推動科技自主創新與自立自強,能夠強化人才培養的倍增效應,推動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多元融合的新發展格局。因此,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科技自主創新帶動作用,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為導向,加速培養科技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尤其要加大前沿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的支持,突出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創新人才支持,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以更多“國之重器”更好服務“國之大者”,提升高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
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合體,形成人才自主培養“加速器”。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對于有效發揮教育指揮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人才自主培養模式與科技自主創新實踐存在脫節的情況,為此,須深化產教融合,突破傳統校企合作范式,打造多維度協同創新平臺,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跨領域、多層次、多學科交叉拔尖人才的自主培養范式。一方面,推進建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創新聯合體,形成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智慧教育生態。另一方面,完善人才自主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和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將重大科研項目轉化為可積累、可認證的學習成果,引導科技領軍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形成創新協同,優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服務模式,進而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
完善科技自主創新生態系統,優化人才自主培養評價體系。在破“五唯”改革評價引導下,科研人才的學術興趣不斷提升,促進了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和“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但是,當前仍然存在部分不科學和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標,限制了科研人才創新能力提升,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挑戰。因此,要注重完善優化科技自主創新生態,動態追蹤科研軌跡并合理匹配學術資源。一方面,完善激勵機制,為有潛力的青年科研人才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和科研項目保障,充分尊重青年科研人才的研究興趣和選擇,根據青年科研人才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優化科研環境。另一方面,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建立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分類評價體系。
推動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共治。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產學研聯合體破解“怎么培養人才”的困境,通過完善科技自主創新生態系統回答“如何留住人才”的時代命題,最終形成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的良性互動機制。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