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溫潤鄉村兒童心靈
http://www.www.rl518.com2025年06月25日 10:36教育裝備網
2012年的夏天,初入社會的我通過招教考試,回到家鄉橋頭小學任美術教師。我從教后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在美術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畫畫,一起制作手工,孩子們很快樂,但我卻遇到了很多的疑惑。美術課究竟該給鄉野里的孩子們留下什么?是紙頁上工整的涂色,還是櫥窗里精巧的裝飾?為什么幼兒園的孩子都喜歡畫畫,到了高年級就有孩子不喜歡,甚至遠離了呢?那些不擅長畫畫和手工的孩子,美術課怎么喚醒他們創作的激情與熱愛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曾去書籍中尋找答案。有幾位老師的著作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國內的有李力加和楊景芝,國外的有羅恩菲德。特別是李力加老師,他一直強調,美術教學要往美育的方向發展,“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設置了兩個關鍵詞:“每一個人”和“人的生活”。帶著這樣的思考和愿景,我在鄉村利用田野中自然之物開展以自由手繪為方式的觀察與表達,結合兒童喜聞樂見的日記畫,讓觀察感知重新回歸到兒童的生活,讓他們自由快樂地涂鴉創造,讓美術與自己的生活緊緊相連,讓表達更加貼合生活經驗。這種自由表達的機會讓更多的兒童獲得生活的自信。這是我開展“美育”的初嘗試。
探索的道路始終是曲折的,美育課的效果不一定好,我也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給自己的美術課“加了太多的戲”。當時的我感覺,自己在美育這條路上就像個“孤勇者”,心中追求美育的火苗時小時大。
隨著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加深,我越來越認識到美育在兒童生命成長中的重要性。因為美育關系兒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萬物的角度。那么該如何將美術課轉變為美育課呢?
我在教學中重點關注兒童“五感”經驗的美育,關注兒童與萬物的聯結感,讓兒童在自然中尋找春天的變化,透過影像重新“看見”日常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兒童帶著自己的情感投影去發現自然之物,不再被物象所局限。那些繪畫能力并不突出的兒童也能透過影像將自然之物與自我的生命體驗緊緊結合在一起。
在多年的實踐中我意識到,如果真的熱愛就要飽含熱情地去做,真誠地面對兒童,有美的思想、美的方法,還要同兒童一起去實踐,讓彼此照亮對方的生命體驗。當每一個兒童都被關照到,才能無愧于“教師”這光榮的稱號。
(作者單位:山西省平遙縣中都鄉橋頭小學)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