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邏輯鏈條 促進科學啟蒙
http://www.www.rl518.com2025年06月30日 10:43教育裝備網
科學發現的邏輯,本質是科學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時遵循的思維范式與方法論體系?茖W史反復印證,這一邏輯絕非簡單的“觀察—結論”直線路徑,而是“現象捕捉—假設生成—實證檢驗—范式迭代”的螺旋上升過程。當前,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正在進行著科學教育的有益探索,但仍有部分教師將這一過程理解為簡單的知識傳遞。
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態的當下,學前教育理應培育幼兒面向未來的創新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把握科學發現的邏輯,并致力于將其呈現在幼兒的生活和游戲中。
1
創設具身化游戲情境
激發幼兒探究潛能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源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具身化游戲情境注重調動幼兒全身感官,實現身體動作、情感體驗與環境的深度交互。
在“微觀森林奇遇記”活動中,教師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與實景結合,構建出微觀森林世界。幼兒佩戴VR眼鏡,觀察螞蟻列隊搬運食物,傾聽甲蟲爬行的細微聲響,多感官協同探索生物共生現象。這種具身化的游戲情境,使幼兒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在動態交互中自然經歷“現象捕捉—假設生成—行動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依據幼兒年齡和認知發展規律,具身化游戲情境應呈現梯度設計。小班可開展“水的觸感實驗室”活動,幼兒通過踩水洼感受水流的沖擊;中大班幼兒則可以化身“小小建筑師”,通過搭建各種各樣的“大橋”,直觀理解不同結構的承重原理。這種游戲情境,讓科學探究真正成為幼兒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的具身化學習過程。
2
探索多領域材料聯動
編織幼兒思維網絡
在學前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當下,傳統單一領域的操作材料已難以滿足幼兒日益增長的認知需求。幼兒園亟須構建多領域聯動的材料體系,打破領域間的壁壘,將數學的數量關系、藝術的空間造型、工程的結構原理等元素巧妙融入材料設計之中,引導幼兒編織起自己的思維網絡。
在“探秘光影藝術”活動中,教師精心準備了三棱鏡、彩色玻璃片、投影燈等豐富材料。活動伊始,幼兒手持三棱鏡,在陽光下輕輕轉動,他們瞬間被神奇的光學現象吸引,紛紛發出驚嘆:“哇!好多顏色,像彩虹掉進了我們教室!”“為什么光穿過三棱鏡就變成彩色的了?”帶著這些疑問,幼兒自發組成小組,通過反復調整三棱鏡的角度、觀察光線的折射路徑,嘗試探索光學原理。
隨后,幼兒將光影投射在空白畫布上,以光線為筆、色彩為墨,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藝術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不僅加深了對光影變化的理解,更將藝術審美與科學探索進行了融合。緊接著,幼兒萌生了利用鏡面積木搭建光影通道的想法,他們需要思考如何擺放鏡面角度,才能讓光線按照規劃的路徑反射。幼兒不斷計劃、嘗試、調整,通過對多領域材料的聯動使用,自然實現了科學探究、藝術表達、工程思維的融合發展。
3
實施問題鏈持續驅動
促進幼兒深度思考
傳統線性提問模式往往呈現出“一問一答”的單向傳遞特征,問題之間缺乏內在邏輯關聯。問題鏈則強調問題的關聯性、動態性與開放性,有利于促進幼兒深度思考。
教師需精準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與認知沖突,以幼兒自發產生的疑問為原點,通過巧妙的啟發式引導,逐步衍生出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的子問題,使幼兒的探究熱情在不斷解決問題、生成新問題的循環中持續點燃,進而驅動深度學習的發生。
在“我身邊的水”活動中,教師在前期觀察中發現,幼兒對洗手時水流的去向充滿好奇,便以此為切入點,拋出“家里的水從哪里來”這一貼近生活的核心問題。當幼兒通過查閱繪本、與同伴討論初步了解自來水廠的作用后,教師進一步引導,整個活動的問題鏈也逐步延伸。幼兒通過實地參觀自來水廠、開展污水凈化實驗等方式,不斷產生新的疑問與探索方向,如“雨水可不可以再利用”“不同植物對水質有什么要求”等。在此過程中,問題如藤蔓般生長,幼兒始終保持著高漲的熱情,推進探究走向深入。
為促進問題鏈持續演化,教師還可以靈活運用“五感提問法”與“假設、驗證、反思”提問策略。例如,在“土壤的秘密”探究活動中,教師通過“土壤摸起來有什么感覺”“聞起來為什么有味道”等問題,引導幼兒多維度思考,并分組進行種植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組織反思討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通過系統性提問,幼兒不僅學會了從多元角度觀察分析問題,更逐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好奇心轉化為持久的探究興趣。
4
構建生態化活動體系
拓展幼兒學習邊界
在學前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科學發現的邏輯應突破幼兒園教育的單一范疇,轉向構建家園社協同的生態化活動體系。家庭是幼兒科學啟蒙的第一課堂,社區是資源豐富的實踐場域,家庭、社區與幼兒園作為有機整體,應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等多種方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幼兒科學素養,全面拓展幼兒的學習邊界與認知視野。
在幼兒園聯合社區組織的“小小自然觀察員”活動中,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前往社區公園、近郊農田等地,觀察生物多樣性,記錄物種信息并上傳至班級共享平臺。幼兒園則根據幼兒的觀察發現,設計層次遞進、形式多樣的延伸活動,引導幼兒將收集到的植物葉片、昆蟲標本進行分類整理,將觀察感悟轉化為藝術表達,同時邀請社區的園藝師、環保工作者走進課堂,分享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形成“家庭觀察—幼兒園深化—社區拓展”的閉環式學習生態,使幼兒在真實情境中不斷拓展科學認知,收獲新經驗。
此外,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家庭科學小實驗”活動,定期發布主題明確、流程可控的實驗任務,并提供詳細的操作指南與安全提示。家長與幼兒共同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在親子協作中完成充滿趣味與挑戰的科學實驗。這種互動不僅有利于增進親子關系,更能讓幼兒感受科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其在真實生活場景中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