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視角出發建好“教聯體”
http://www.www.rl518.com2025年06月30日 10:57教育裝備網
隨著《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推進與落實,各地紛紛響應,啟動各項“教聯體”建設工作或活動。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警惕一些問題的出現,如“新瓶裝舊酒”的經驗主義、“以點代面”的形式主義等傾向。這些傾向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教聯體”建設過程中兒童視角的缺失,提醒我們《方案》在落實過程中是否以兒童發展為中心,是否有兒童參與,是否真正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在開展工作。如何在“教聯體”建設中讓兒童成為能參與、能發聲、能評價的主體之一?
以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為目標
“教聯體”建設的核心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改善學校、家庭、社區及社會的整體教育生態,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然而,在“教聯體”建設過程中,一些部門由于慣性工作思維或者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產生了“為建而建”“初衷偏移”的現象。如“教聯體”建設成了完成任務的政績工程,工作停留在掛牌子、開會議、簽協議層面,缺少實質性的工作計劃與舉措。或者在“教聯體”的工作機制、活動時間、活動場所等方面只考慮組織的需求與便利,忽視了兒童的實際需求與成長。
相關部門應厘清和聚焦“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這一核心目標,才能確保“教聯體”運行在正確軌道上。首先,“教聯體”建設需要打破行政思維,真正站在兒童立場上實現從管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轉型。強化兒童視角,以兒童利益為中心,實現有兒童參與、與兒童共創的兒童友好型“教聯體”。其次,“教聯體”建設需要破除成人立場,重視兒童在教育生態中的位置,努力倡導和實現由權威型轉向民主型的師生關系、由管控型轉向對話型的親子關系、由服務型轉向共建型的社區關系。
以兒童的發展需求
為核心與紐帶
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過程中,有一些問題仍困擾著相關工作者,如多部門協作的工作抓手是什么?具體應該服務兒童哪些方面的成長?怎么評估和衡量建設工作的成效?這些問題如果不理清楚,“教聯體”的工作慢慢就會走向形式主義,甚至成為一種沒有實質性內容和力量的工作機制。
“教聯體”絕非多部門工作的簡單疊加,而應以兒童的需求為核心與紐帶,將兒童成長需要和發展訴求視為“教聯體”建設的標尺。各部門要主動研究中小學生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研制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聯體”工作方案。以兒童發展為核心的工作方案要平衡好“需要我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的關系,通過建立兒童需求清單機制、開展兒童和成人對話等方式,收集兒童的需求、興趣及社會期待的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等。
“需要我做什么”面向的是兒童發展的顯性需求,即以兒童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問題為導向,如為了促進留守兒童的發展,教育、民政、衛健、婦聯等部門協同行動,構建起關愛服務網絡,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得到及時的關愛,填補他們的情感真空,促進其健康成長。“我要做什么”面向的是兒童發展的隱性需求,需要對兒童的發展與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與專業分析。如當今一些兒童青少年出現了電子產品沉迷、厭學拒學甚至嚴重心理障礙等問題,這一現象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的變化緊密相關。怎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去面對和解決兒童青少年發展中的問題與挑戰?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研究機構等共同努力,真正以下一代的身心發展需求為核心去開展相關研究與工作。
以兒童滿意度作為重要
評價標準
“教聯體”建設是一項促進兒童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在這個系統中,要能聽到兒童的聲音、看到兒童的身影。但在“教聯體”方案的落實中,常常出現兒童被邊緣化、工具化的傾向,兒童青少年往往缺少主體性參與的機會。要避免出現他們的真實需求得不到重視和反映,他們真正遇到困難時又不知道去哪里求助或向誰求助等情況。
“教聯體”建設中應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主動開展平等對話,傾聽其聲音、保障其權利。應鼓勵兒童參與社會互動、承擔多元角色,同時對“教聯體”工作的評價中應建立兒童評價指標體系,將兒童參與度、兒童意見采納率、兒童滿意度作為評價“教聯體”運行功能、效率與質量的標準之一。
在“教聯體”的章程設立、工作機制、活動設計中應明確嵌入兒童參與條款,如設立兒童代表席位,規定兒童享有參與活動策劃、課程設計、調研、議事等權利,要將兒童參與在“教聯體”建設中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如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創造性地將“紅領巾小主人”培養計劃納入“教聯體”工作方案中,開展了“紅領巾議事會—小小提案員”活動,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從他們的視角觀察校家社等領域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提出改革建議與方案。學校最后收集到500余份提案,內容涉及社區環境、交通、學校建設等方面。學校還邀請鎮黨委、鎮婦聯等部門以及家長代表參與“紅領巾議事會”,聽取和回應學生的訴求,并在后續工作中配合各部門反饋落實“兒童提案”。各部門協同在保護兒童、促進兒童發展中,也同步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促進了家校社之間的良性互動。應鼓勵兒童在“教聯體”建設的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參與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兒童的自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當學校、家庭、社會都能圍繞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這一核心目標并真正從兒童視角開展工作,“教聯體”才能成為有實效的滋養兒童生命成長的生態圈。
(作者袁媛系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貴陽學院教師;殷飛系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戰略性與政策性重大招標課題“新時代中小學生抗逆力培育的體系建構與實施路徑研究”[A/2023/c1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