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魯木齊第123小學:創新“1+2+3”體育特色育人模式
http://www.www.rl518.com2025年07月01日 09:17教育裝備網
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123小學的籃球場上,一場三人制班級籃球聯賽正熱火朝天地開展:小球員們活力滿滿,奔跑、傳球、投籃,一招一式有模有樣,整個校園都被這熱烈的運動氛圍點燃。這充滿生機的場景,是第123小學日常體育活動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烏魯木齊市第123小學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精心打造并踐行“1+2+3”體育特色育人模式,為小學體育教育改革探出一條新路。
“1”個閉環,夯實體育根基
圍繞籃球和花樣跳繩兩大特色項目,學校搭建起“技能基礎—戰術運用—實戰創新”三階課程體系,推行“大單元+項目式”學習模式,讓課程貼合本校學情。籃球課以“龍馬戰隊”主題單元驅動,學生在實戰中融合運球、傳球等技能。“第一次打聯賽時我緊張得傳錯球,隊友卻喊‘沒關系,再來!’”三年級(7)班徐思琪回憶,“現在我們用快攻戰術配合得分,全班都跳起來了!”
花樣跳繩課以“班級集體繩操”為目標,按“單項—組合—團隊”的路徑教學。體育教師衛世林說:“以前只比誰跳得多,現在要編動作、想隊形,連節奏都要和音樂配合。”學生從單人跳繩技巧學起,過渡到組合技能訓練,最后全班一起編排班級繩操并展示。通過團隊協作編排繩操,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也得到發展。
與此同時,學校還構建起“晨練+大課間+小課間+課后服務”四維練習機制:“晨練十分鐘”,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鍛煉習慣,喚醒身體迎接新一天;大課間和小課間,學生們練習籃球、花樣跳繩技能及體能操,利用課余時間鞏固運動技能;課后服務開設分層提高班,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提升。
“技能賽+展示賽+聯賽”體系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機會。繩王技能大賽更像一場炫酷的跳繩派對——
二年級(1)班在繩操中融入“舞龍”“打鼓”等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配上《龍拳》的音樂節奏,傳統藝術以創新形式在校園體育中煥發生機。
六年級(11)班身著漢服風格的服裝,在繩操表演中身姿翩翩,手中的繩具如同彩帶飛舞,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校園體育巧妙融合,使整個表演極具觀賞性和文化內涵。教師馬丹妮感慨:“全員參與讓體育精神滲透到每個孩子心里。”
“2”維文化,厚植體育土壤
籃球可培養團隊協作、永不言棄的精神,跳繩則能強化吃苦耐勞、突破自我的品質,為此,學校深挖籃球和跳繩項目育人價值,設立“吉尼斯校園之星墻”,展示學生體育成績和精神品質,引導學生學習。學校還打造“可學、可練、可賽”的設施文化空間,把停車場改造成“龍馬籃球公園”,規劃16塊標準籃球場地;利用邊角空間打造“圖形體能加油站”;在“花樣跳繩廣場”設置“跳繩吉尼斯大擂臺”,配備智能跳繩測試計數系統。這些空間營造出濃厚體育文化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培養良好體育習慣。
“3”支隊伍,凝聚體育合力
“3支”隊伍指學校教師隊伍、班級隊伍和家長隊伍。
教師隊伍,實現從技能教學到素養培育的全面提升。學校實施“雙線并進”培養計劃提升教師素養和能力。每周開展兩次“花樣跳繩、籃球技能微教研”,老教師帶新教師練習技術動作、分享經驗技巧,傳承發展教學經驗。每學期組織一次項目式學習課堂大賽,針對“龍馬戰隊”“班級繩操”開展專題研討,提升教師專項技能和教學能力。
家長隊伍,搭建家校共育橋梁。學校舉辦的所有體育活動和競賽,都強調以班為單位全員參與。活動期間,學生自行分工負責球隊組建、訓練安排、賽事宣傳和后勤保障,充分發揮主動性,提升了體育技能和組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學生隊伍,在自我管理中成長。學校通過組織親子籃球、跳繩賽事,舉辦體育開放日活動,布置親子家庭體育作業,開辦“七點半小籃球”等多項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學校體育活動,協助訓練和指導比賽,增進親子關系,拉近家校距離。
歷經3年實踐,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從37%躍升至69%,肥胖率下降3個百分點,學校體育特色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作者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123小學黨支部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