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西大學主導研制的CXPD03、CXPD04立方星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作為“三體計算星座”首發星座的科學載荷,雙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該系列衛星將依托自主研發的天基天文時域模型
對全球8億多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監測是每日的“必修課”。重度糖尿病患者甚至每天要測7—8次血糖。然而,傳統指尖采血疼痛且費時,進口動態血糖儀價格高昂,國產設備普遍存在測不準的問題。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偉團隊通過給發光二極管(LED)“拍片子”,找到了純紅光鈣鈦礦LED性能瓶頸機制,并成功制備出高性能純紅光鈣鈦礦LED。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
“在一眨眼的時間內,超級閃存已經工作了10億次,原來的U盤只能做到1000次。”近日,復旦大學周鵬、劉春森團隊成功研制“破曉(PoX)”皮秒閃存器件,擦寫速度達到亞1納秒(400皮秒),是人類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導體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將原子摻雜設計與仿生結構設計相結合的策略,制備出仿珍珠母氧化鋁-氰酸酯復合材料。這種材料具備早期火災主動預警和被動式阻燃的雙重功能。相關成果
在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萬米深淵,壓強相當于一個指甲蓋上站了一頭一噸重的犀牛,溫度接近冰點。此前,能到達這里的深海機器人,多為重量達數噸的剛性體大型潛航器,對于身長1米以內的小型機器人而言,這里
近期,復旦大學周鵬、包文中聯合團隊突破二維半導體電子學集成度瓶頸,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的32位RISC-V架構微處理器“無極(WUJI)”。在32位輸入指令的控制下,“無極”可以實現最大為42億的數據
新學期伊始,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和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聯手,成功開發了一款基于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的新型無創演進腦機接口系統。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腦電發展與解碼器演化在腦機交互過程中的協同增強效應,成
近日,福州大學超級計算團隊依托學校醫工交叉研究院的算力平臺,成功完成DeepSeek-R1-70B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經過檢索與知識的增強與優化,該團隊構建出應用于醫療健康領域的可循證、規范化超算大模型,并致力推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維教授課題組首次提出了一種基于電化學原理的綠色可持續廢棄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夠同時實現廢舊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鋰資源回收和工業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獲和轉化。研究成果日前發
近期,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魏宇學、孫松團隊研制的催化劑快速篩選裝置完成工程機樣機迭代,填補了國內催化劑性能快速評價儀器領域市場空白,助力催化、導熱、熱管理材料研發。傳統的材料研發模式依賴科研人員成千上
近日,《科學》雜志以封面論文形式刊發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團隊突破性研究成果。團隊成功研發出成本低廉、對環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劑,為低碳烯烴生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催化科學基矗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化
7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與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成果轉化合作協議,由后者出資8000萬元,對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超精密主動減振技術進行產業轉化。據悉,陳學東院士團隊“二十年磨一劍”,創新性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團隊近日研制出了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基于該研究成果的論文《面向開放世界感知、具有互補通路的視覺芯片》作為封面文章,登上5月30日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在復旦大學光華樓,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教授彭慧勝向記者展示了一款由特殊纖維電池織物制成的可充電概念背包:“把手機放在包里,就可以自動充電。”
近日,復旦大學纖維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彭慧勝、王兵杰團隊,聯合王永剛、周豪慎、陸俊等合作者,創建出一種新型鈣-氧氣電池。
腦機接口通過記錄和解讀大腦信號,實現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直接通信。一方面可以幫助漸凍癥、脊髓損傷、癲癇等腦疾病患者康復;另一方面有望實現腦機融合智能,直接拓展人腦信息處理能力。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王忠良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能夠高靈敏高特異在體識別原發性肺部腫瘤和肺部轉移灶。這一成果發表在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近日,記者跟隨天津師范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勁,走進位于天開高教科創園西翼拓展區的天津芯盟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整齊陳列在研發區桌面上的一塊塊已經實現商用轉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電路模塊。
“吃魚會變聰明?”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張巖教授團隊與山東大學孫金鵬教授、馮世慶教授、于曉教授合作揭示了不同脂肪酸引發Omega-3魚油受體產生下游特定信號譜圖的機制。該項研究讓“吃魚能夠變聰明”有了科學的解釋。
隨著分子設計育種成為引領作物遺傳改良的前沿技術,近年來育種芯片的研發成為種質資源創新的重要賽道。記者近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歷時8年研發出首款油菜液相育種芯片,有助于實現油菜精準育種、提高育種
香港大學醫學院分析香港醫管局過去10年的臨床數據,發現一種簡稱CPE的抗藥超級惡菌“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在本地醫院的感染率,由2012年每千名入院患者的0.01,上升至2018年每千名入院患者的1.9。
武漢大學“啟明星一號”微納衛星27日搭載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入軌。據衛星發射場反饋消息,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4時11分收到衛星測控信號,衛星工作正常,后期將為空天信息領域人才培養提供實驗和教學數據。